一、学院整体简介
新闻与传播学院是永利官网设置最早的院(系)之一,始于1986年的新闻系,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浙江省新闻与传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和秘书长单位。新闻传播学为“十四五”浙江省一流A类学科,现设广播电视学、新闻学、传播学3个本科专业,2024年新增特色微专业——人工智能新闻。其中广播电视学、传播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新闻学入选浙江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012年开始招收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2025年开始招收新闻传播学学术硕士研究生。此外还设有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浙江省互联网传播研究中心、互联网与社会研究院等研究机构。

学院科研成果突出,近五年,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3项,其他各级各类奖项20余项;主持国家级项目12项(其中1项为国家社科重大项目、1项为国家社科重点项目),省部级项目30余项。依托省部共建机制,学院形成了鲜明的“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特色,与浙江省网信办合作成立浙江省互联网传播研究中心,与浙江广电集团共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飘萍”班,与华数传媒建立华数实践基地等。我院与国内外10余所知名大学开设交换生和合作办学项目。学院实验设备先进,资产总值近2000万元,建有多个实习实训基地。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业界美誉度高。
二、硕士专业概况及培养目标、专业研究方向简介、就业去向
新闻与传播专业简介
(055200)
本学位点立足浙江,辐射长三角,重点建设广播电视与视听传播、数字媒体与智能传播、全球媒体与国际传播、媒介经营与管理、口语与传播五个方向,在融媒体、智能传播、网络治理和文化产业、国际传播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探索“联手行业,六共育人”的培养模式,与浙广电“共建学院”,与行业专家“共授课程”,与行业“共育人才”,与政府部门“共研项目”,与行业协会“共创品牌”,与头部企业“共营产业”。
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方向简介
01广播电视与视听传播
广播电视与视听传播方向主要培养政治素质过硬,政策理论水平高,责任与担当意识强,系统掌握视听传播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核心专业技能,具备视听媒体实践能力,富有创新意识的视听传播领域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本方向培养要求: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熟悉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了解世情、国情、社情、民情,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恪守道德,遵纪守法;系统掌握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视听媒介等理论知识,全面把握广播电视的发展方向和视听传播的前沿动态;具备从事视听节目策划、视听内容创制、视听媒介运营等工作所需要的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跨界能力,具有适应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领域快速发展的持续学习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外文资料。
02数字媒体与智能传播
数字媒体与智能传播方向主要培养政治素质过硬,政策理论水平高,责任与担当意识强,掌握智能传播系统知识,熟悉智能传播技术和工具,具备数字内容创作能力,拥有创新思维,能够适应数字媒体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本方向培养要求: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熟悉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了解世情、国情、社情、民情,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恪守道德,遵纪守法;系统掌握数字媒体、新媒体传播、智能传播等理论知识,熟悉数字媒体技术、智能传播技术的基本原理,把握媒介技术发展和应用前沿;具备从事数字化产品设计与开发、数字媒体运营、智能生产和智能传播等工作所需要的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跨界能力,具有适应媒介技术加速创新、传媒生态深度变革的持续学习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外文资料。
03全球媒体与国际传播
全球媒体与国际传播方向主要培养政治素质过硬,政策理论水平高,责任与担当意识强,掌握国际传播理论知识,具备融媒体表达能力、跨文化传播能力和涉外公关能力,具有战略思维,适应“报网端微屏”立体化国际传播格局,懂外语、精专业、站前沿、通中外的复合型应用型国际传播高端人才。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熟悉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了解世情、国情、社情、民情,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恪守道德,遵纪守法;系统掌握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新媒体传播、战略传播等理论知识,熟悉世界历史和国际关系,了解全球议题和国际热点;具备从事国际新闻采编、国际公共关系、对外文化传播等工作所需要的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跨界能力,具有适应数字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传播新变化新趋势的持续学习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外文资料。

新闻传播学专业简介
(050300)
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紧跟时代、突出特色”的办学指示,致力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传媒大学”。本学位点对标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全球传播、大视听产业人才紧缺的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
新闻传播学专业研究方向简介
01广电与融媒体
广电与融媒体方向主要培养具有宽阔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全面、扎实广播电视与融媒体专业知识,掌握前沿融媒体传播技能,具有宏观视野和创新思维,能够服务于广电媒体融合、全媒体传播体系构建、智能融媒体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广电融媒人才。

广电与融媒体方向下设影像传播、数字广播、媒体融合三个方向。培养要求包括: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熟悉政策法规,恪守职业道德,具有时代认知和社会责任感;掌握广电与融媒体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熟悉媒体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的新发展、新路径、新趋势;适应新技术变革的需求,具备从事融媒体内容生产、传播以及平台管理与运营所需的各种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外文文献,具有较强国际交流能力。
02传播学
传播学方向主要培养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与国际化视野,具备多元交叉知识体系,掌握传媒新技术和融合媒体实践技能,能够适应人类信息沟通行为深刻变革的全媒型高素质研究型人才。

传播学方向下设数字媒介文化、视听传播、政治传播三个研究方向。培养要求包括: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熟悉政策法规,恪守职业道德,具有时代认知和社会责任感;了解传播史,掌握传播理论,熟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具备从事视听传播、文化传播、政治传播等传播实务工作所需要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跨界能力,能够胜任科技进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全媒体传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具有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
03新闻学
新闻学方向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厚实的新闻传播理论,深刻了解中国基本国情与传媒业发展现状,能够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适应体系化信息传播要求的创新型传媒人才。

新闻学方向下设智能新闻、媒介史、新闻生产与社会三个研究方向。培养要求包括: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熟悉政策法规,恪守职业道德,具有时代认知和社会责任感;掌握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开展新闻传播研究及社会调研的基本能力;具备从事融合新闻报道、数字新闻生产、智能传播工作所需要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跨界能力,能够胜任新技术变革对新闻生产与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具有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
04国际传播
国际传播方向主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具有宽阔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深刻了解国际事务与国际媒体发展现状,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沟通和对外传播能力,能够顺应跨媒介国际传播格局的多层级国际传播人才。

国际传播方向下设数字全球化、跨文化沟通、海外媒体研究三个研究方向。培养要求包括: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熟悉政策法规,恪守职业道德,具有时代认知和社会责任感;掌握国际传播理论与研究方法,熟悉国际传播的规则、模式、渠道,了解新闻传播学科国际学术研究前沿;敢于创新,敏于实践,勇于担当,具备从事国际媒体运作和跨文化传播的科研和实践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具有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
05广告与传媒经济
广告与传媒经济方向致力于培养具备深厚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该方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广告学、传媒经济学等核心课程知识,还强调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培养,如市场营销、数据分析、品牌管理等,以适应复杂多变的传媒经济环境。

本方向培养要求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敏锐性,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熟悉党和国家关于广告与传媒行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确保在从业过程中遵守相关规定,维护良好的行业秩序。要求精通广告学、传媒经济学等核心课程知识;具备良好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运用统计学等方法对广告效果和市场趋势进行准确评估;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在全球化背景下开展有效的广告传播活动。
三、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69人,其中专任教师49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69%,博士学位占76%,1人获得国家级人才称号,7人获得省部级人才称号,1人获省级教学名师。本学院拥有通过内配外引师资队伍建设,组建高层次人才领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双师型教师立体教学,老中青梯队教学团队等高水平、抓教学、重实践的师资队伍。

四、人才培养
主干课程:本院专硕课程,紧扣理论前沿与行业动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课程采用学分制,总修读学分不低于38分,跨专业学生需补修课程。课程含必修与选修,必修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核心课、方向必修课,选修分方向设课。学院联合文化创意与管理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开设了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如融合媒体报道、海外受众研究、娱乐传播研究、音视频传播实务、数智传播符号学、影视制片管理、有声语言艺术传播等,部分为校企合作、国际化或双语课程如国际电视直播典型案例评析等。我院特色课程人工智能辅助新闻制作在三个方向均有开设。课程考核注重过程与结果结合,教学采用讲授、研讨、案例教学等多种方式。

我院学硕课程除公共基础课外,紧跟学科评议组指导性意见要求,设置新闻传播史、新闻理论研究、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质化)(量化)、媒介经营与管理等课程;方向必修课根据各个方向特色开展,开设有新闻传播理论前沿、舆论学研究、智能传播、批评性话语分析、国际传播理论、广告与品牌传播实务等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安排了内容丰富的实践类课程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拓展实践能力,如短视频新闻制作、无人机航拍技术、舆论监测与危机应对、消费社会学、商业传播前沿等。
学科平台:以应用、复合、创新为培养目标,政产学研用协同合作,逐步建立起“理实相融,六共育人”的培养模式,与省委宣传部“共建学院”,与一流高校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与行业专家“共授课程”,与党政部门“共研项目”,与行业协会“共创品牌”,与头部企业“共营产业”。学院设有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浙江省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互联网传播研究中心(与浙江省网信办共建)等科研平台,建有以浙江广电集团“融媒体”人才培养基地(省级研究生实践基地)为首的20余个实践基地,为研究生开展理论研究和专业实践提供有力支撑。
学生获奖与交流:学院研究生在各类评优与竞赛中表现突出。近年来,学生屡获国家奖学金、省优秀毕业生等高级别个人荣誉,在“挑战杯”“中国创新大赛”“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等重要赛事中,多次斩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学院将国际化素养视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为学生打通了包括短期访学、交流交换项目在内的多种海外学习通道。
校园活动:学院每年定期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开设“博学”“飘萍”两大品牌讲堂,邀请知名学者和行业专家进校交流,由硕士生导师牵头,每月举办1-2场专题读书会。







五、毕业生就业去向
新闻与传播专业
01广播电视与视听传播
毕业生就业方向为新闻媒体、网络视听公司、网络平台、文化传媒公司、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等单位的技术和管理岗位,或继续深造。历届毕业生在浙江广电集团、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等单位就职。
02数字媒体与智能传播
毕业生就业方向为网络媒体、新闻媒体、新媒体公司、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等单位的技术和管理岗位,或继续深造。历届毕业生在腾讯、阿里、新华网、光明网等单位就职。
03全球媒体与国际传播
本方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为新闻媒体、国际组织、涉外企业、对外交流机构、政府部门等单位的技术和管理岗位,或继续深造。
新闻传播学专业
01广电与融媒体
毕业生应具有媒体融合发展、新型主流媒体建设、融媒产品创制、融媒体平台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学术能力和科研技能。就业目标为新闻宣传机构、各级主流媒体和新媒体企业等单位的技术、研发或管理工作岗位,或进一步继续深造。
02传播学
毕业生应具有数字媒介、网络文化、视听传播、政治传播等方面的学术能力和科研技能,能从事新闻传播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就业目标为新闻宣传机构、企事业单位、智库和新媒体企业等单位的技术、研发或管理工作岗位,或进一步继续深造。
03新闻学
毕业生应具有媒介发展、新闻创新、智能技术等方面的学术能力和科研技能。就业目标为新闻宣传机构、非政府组织和新媒体企业等单位的技术、研发或管理工作岗位,或进一步继续深造。
04国际传播
毕业生应具有数字全球化、跨文化沟通、海外媒体研究等方面的学术能力和科研技能。就业目标为新闻宣传机构、国际组织和跨国传媒公司等单位的技术、研发或管理工作岗位,或进一步继续深造。
05广告与传媒经济
毕业生应具备,掌握现代广告策划、传媒运营、市场分析等专业技能,就业目标为广告公司、新媒体企业、市场咨询企业、广告主品牌部门、融媒体机构的市场部门。
六、联系方式
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学源街998号
学校研招网址:
招生工作办公室:0571-86832041;cuzyz@cuz.edu.cn
学院网站链接:https://cmxw.cuz.edu.cn/
学院公众号: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新闻与传播学院
学院联系方式:0571-86832045(王老师、李老师)